会理县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 页 > 旅游会理 > 会理风土人情

会理风土人情


来源: 时间:2014年11月15日 【打印】【关闭

在四川的最南端,大山深处的历史文化名城会理,以千百年不变的古朴厚重的历史风貌,和彝汉融合川滇交汇的独特民俗风情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特别是对于古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会理的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把这些在城市里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传统节日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来认真的筹备. 

会理县城周围的农民和彝族群众从五月初一起,在节前纷纷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中草药,运到县城出售,供给端午节吃药膳、洗药浴的人。在节前,会理县城真是药香满街,人如潮涌,形成了极有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端阳节的早晨,我和四川电视台记者们一行,来到了位于会理县科甲巷的胡家大院。这是一个建于明代的古老四合院,远远地就看见门上的一副对联“深巷安居寻常百姓,古宅久住良善人家”,厚重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心中好一阵感慨。一进门,主人就迎了上来,热情的笑脸、欢快的话语,顿时让我们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胡家的主人胡坤陵向我们介绍,他家从江南迁入会理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现是五代同堂,他是第八代,每年的端午节他们都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团聚,今天来了远方的客人,一定要留大家在家吃饭。

胡家第七代,现年83岁的胡乾镒老人,给我们表演了他包粽子的绝技 —— 花粽。普通棕子是用一张粽叶包制而成,而花粽是用两张棕叶编制,然后再放入糯米、火腿丁,扎好后,把多余的棕叶剪掉,就做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花粽子了。

主人们宰鸡的宰鸡、切火腿的切火腿,无声地忙碌着。奇怪的是把一把把药草拿出来,刮洗干净,放入锅中,同行的记者很不解,主人给大家解释:会理民间有“冬病夏治”的传统预防疾病习惯,认为入夏为暑湿,所以在端阳节喜欢用鲜药炖肉为食,并以鲜药草熬水洗浴.。

下午,在四合院内摆了三席,一盘盘精制的菜肴鱼贯摆上了桌子,除了鸡、鱼、粽子等菜外,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碗药膳,是以火腿、骨头汤、肉皮和牛蒡根、牛口刺、沙参等中草药炖制而成,色泽浓郁,让我们胃口大开。席前进行祭祖(会理叫献饭),桌上每个座位都摆放半碗饭、一杯酒和一双筷,由胡家长辈胡乾镒老人主持,敬天、敬地、敬祖先。祭祖结束,大家一起上桌,开始品尝各种美味。

突然,随行的一个女播音“啊”地叫了一声,大家一看,她手中吃的粽子,里面居然有一个指姆大的小粽子,主人们一阵大笑,原来这叫“怀儿粽”,会理风俗,端午节家里有新婚的或久婚不育的要包一个“怀儿粽”,悄悄给她吃了,祝福早生贵子。话未说完,我们的女播音脸都红了。

酒过三巡,主人告诉大家,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去“游百病”。“游百病”?很多人不解,他笑着给大家说,在会理,端午节晚饭后,县城居民多合家出游,因其有助消化、益身心的作用,民间称为“游百病”,取“端阳一游、百病不生”之意。此俗应源于湖广,《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之记载。

吃完晚饭,我们一行随胡家人一起出门“游百病”。远远地便听到锣鼓声,听路人说是在耍龙灯。我们急忙赶到县城滨河路,挤进人群,哦,居然是一群太婆在耍。一打听才知是会理鹿厂镇老年龙灯队,其中年龄最大的有78岁,平均年龄65岁。让我们惊诧不已,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耍宝的太婆还在发高烧,看着她那满头的银丝和憔悴的面容,旁边的电视台主持人不禁流下了眼泪。

“游百病”的人越来越多,宽30米的滨河路上挤满了扶老携幼的人群,随着人流,来到了“兰韵亭”,在龙灯的锣鼓声中传来了一阵乐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会理民乐队的在亭中演奏、演唱,围观的人把“兰韵亭”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星星从淡蓝色的天幕上一颗一颗地钻了出来,一盏盏船形的街灯也亮了起来,当我们漫步在充满药膳香味的街上,耳边还隐隐传来了一阵山歌声:

“石榴开花叶子青,

小哥你住在哪一村,

把你的住处给妹说,

过上过下问一声”。

会理小黑箐乡白沙村既有贵州迁徙过来的红彝,也有从云南大理楚雄迁入的白彝,还有从昭觉搬迁来的凉山彝族。川滇交融,多民族杂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是多元文化荟萃的典型代表。

川公网安备 51342502000015号

电话:0834-5622691 | 郑重声明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政府主办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的版本
会理县政府法律顾问:刘福兵 蜀ICP备06014167号